來源:《家人》 2011-08-26 10:50:58
對于小寶貝的夢想,大多數(shù)家長都抱著聽聽就過的態(tài)度,多數(shù)時候,父母們都熱衷于扮演孩子未來規(guī)劃師的角色,并理所當然地以“小寶貝兒不懂事”為由替他們決定一切,甚至包括理想與夢想。然而這些加諸成人社會價值觀的決定,卻多半是以苛求孩子能成龍成鳳為前提。
當談及夢想就顯得童真盡失的“五道杠”小朋友黃藝博引起巨大爭議時,父母們似乎又開始反省,孩子們純真的童年很重要,而他們最真實的夢想,又到底該如何發(fā)掘和引導?
別忘了回來
沒錯,你是孩子的父親、母親,在養(yǎng)育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中,沒人比你更有發(fā)言權。但你也不得不承認,小寶貝兒們很快就會長成獨立的個體,大約2歲~3歲時,就會跟你表露他們獨特的思想,例如最喜歡什么,要做什么,長大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但遺憾的是,面對這些天真可愛的發(fā)言,你總是一笑置之。跳過認真分析是否合理的環(huán)節(jié),直接通過買棒棒糖、講故事甚至干脆嘲笑、怒斥等各種手段告訴他們要聽話,讓他們相信你才是對的。在探討孩子的夢想《兒童的精神:一種人文的表達》一書中,總能看見這類令人失望的案例——當幼兒園老師向孩子提問“藍印花布可以做什么”,孩子回答“我想把它做成一艘美麗的船去航海”時,卻會立刻遭到否定:“布是不可以做成船的,會沉掉的。”
孩子天真的夢想,盡管是種初涉人世身心發(fā)育尚不完善的表現(xiàn),但也正因為幼小的他們不會考慮現(xiàn)實社會的清規(guī)戒律,才擁有大膽的幻想和天真的探索,其中也隱藏著創(chuàng)造力和未來將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意識萌芽。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撫育人對其夢想持有怎樣的態(tài)度,才是能否正確引導的關鍵所在。比如育兒專家們常常談論的“正視”與“欣賞”,說的就是請正視你的小寶貝兒喜歡干什么,并懂得欣賞他們說的每一句話。
宇航員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你一定不陌生,但也許你并不知道“登月”背后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幼年的阿姆斯特朗在院子里玩耍,吵到了正在做飯的媽媽。媽媽問:“你在干嘛?”他回答:“我想跳到月球上!”“哦,原來是這樣。”媽媽就不假思索地答道,“記住,別忘了回來!”
當然,你的小寶貝兒將來或許做不成阿姆斯特朗這樣的偉人,但如果你能像這位媽媽一樣,充滿智慧地保護孩子的熱情與好奇,才可能讓他們大膽的夢想得以自由延伸。
父母價值觀靠邊站
也許你只是擔憂任由孩子荒誕不羈的夢想發(fā)展,極易換來一個不靠譜的將來。這個想法無疑太過極端,如果凡事都由你替孩子做決定,那小寶貝兒還如何成為自己?
事實上,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都將不同程度地學會與現(xiàn)實社會所關聯(lián)的規(guī)則。你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的成長歷程,會發(fā)現(xiàn)樹立規(guī)則和邊界一方面來自父母,另一方面則來自自我模仿。專家指出,孩子對世界的態(tài)度,自己的解釋方式和行動方式,是天賦、環(huán)境交織的結果,因而他們會選擇不會危及自身的探索方式,固定為自己的理解及行動模式。
同時也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只要你不把正視其夢想理解成不管不顧、放任自流,孩子的價值觀和行為就不會出什么大亂子。
反之,如果一定要將成人的價值觀全盤加諸孩子身上,除了會讓孩子失去童年的歡樂之外,成年后也會深受個性壓抑之苦。由于從小慣以處于父母的角度思考及做事,要么很難感受到真實的內心需求,要么一旦體察內心需求就會一味叛逆反抗。
大連的趙玲就遇到了這種情況,前不久兒子寫的一篇作文,給了她很大的觸動:“我長這么大從來沒有自己的生活,出去玩媽媽給我限定時間,想學樂器媽媽讓上英語課外補習班,我的全部生活都是媽媽為我安排的。如果讓我寫‘自己的夢想’,那我就寫我根本沒有夢想。”
“當時看完后很生氣,就把兒子的作文撕了,沒想到兒子也生氣地推了我一把。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想不明白平日聽話的兒子怎么會有這些想法,后來我才從他爸爸那里得知,長久以來,兒子都因為我干涉過多而不開心。那時我才想通,的確是我太忽略兒子的內心了。”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