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全國站 作者:勤勞的燕子 2015-12-16 10:16:08
我一直覺得,中國教育的當務之急是教育強勢者:父母、老師。父母不愛學習,老師觀念陳舊,是學生在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所遭遇的最常見的阻力與困擾。
農(nóng)業(yè)社會的緩慢生活,聚族而居,遷徙不易,使得一個人的經(jīng)驗變得非常重要。老年人在人倫上的先天權(quán)威性,加上生活經(jīng)驗的重要性,以及知識為少數(shù)精英所掌控,使得成人成為世界的絕對主宰者。
而互聯(lián)網(wǎng)社會則給尚老為世風的中國社會帶來劇烈的沖擊。如果以前長輩們與下一代只是代溝問題,那么現(xiàn)在孩子學習最新知識的能力,對成年人來說,近乎領跑。如此格局,對于中國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有識之士,宜急切加以變革。
為什么中國的父母不愛學習呢?我覺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善言傳而少身教
中國父母有善言傳而少身教的傳統(tǒng)。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身教雖然遠勝言傳,但身教容易讓天然具有權(quán)威的父母不習慣。為何這樣說呢?因為身教是把自己放進去,而不像言傳一樣是置身事外的教育。把自己放進去,不停接受檢驗,讓孩子模仿學習,像科學一樣可重復試驗,對父母來說是很累“很不經(jīng)濟的”。多說幾遍已經(jīng)讓家長不耐煩,何況多做幾遍?而孩子可能不慧,且不一定學得來,就讓家長更不耐煩。關(guān)鍵是有“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這樣的“尚方寶劍”在那擱著,哪用得著在教育孩子時用身教展示出來呢?不如省事地嘮叨幾遍就行了。
而且中國父母與子女天然就是不平等的。父母對子女的愛叫慈,子女對父母的愛叫孝。不平等的父母自然愛以言傳而非愛以身教來完成對子女的教育。因為一個天然且大多數(shù)時候不受質(zhì)疑的權(quán)威,不必要做出來,只要說出來就行了。
既然言傳成為許多中國父母的普遍選擇,那么不學習就成了當然的行為。所以你才會看到自己睡懶覺,要子女不懶床,自己在旁邊打麻將卻要子女做作業(yè)的父母。這種奇怪的現(xiàn)狀,包括父母在內(nèi)所有人都習以為常。如此教出來的人,無非多是知行不一的人。由于知行不一造成認知不協(xié)調(diào),最后只得撒謊成性以適應家庭與社會。
二、厭學是中國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病根
言傳多于身教的現(xiàn)實,使得中國父母不愛學習成為常態(tài)。但這常態(tài)背后支撐其能行走世間的,便是父母在家庭中擁有的至高無上的天然權(quán)威。
擁有很高權(quán)威的人,傾向于簡化所有與下屬包括子女的交往關(guān)系,不愿意也不可能受下屬包括子女的約束。因為他們是游戲規(guī)則的制訂者、評判者,而自己則不受這游戲規(guī)則的制約。他們普遍傾向于認為,我們是成人,已經(jīng)學習過了,學習是你們的事,為什么要我熱愛讀書,讓你照著模子做呢?你是學生,學習是你的天然責任。
我也認為學生學習是他們的天然責任與權(quán)利,與父母學習與否沒有強硬的邏輯關(guān)系。但你真看重孩子的學習效果,那么你也熱愛學習、善于閱讀,效果肯定會更好。
威權(quán)人格與重言教而不重身教,固然是很多父母不愛學習的原因,但其實最重要的是,厭學也是許多中國父母的集體病癥,因為他們也是中國應試教育下的“標準產(chǎn)品”。
我曾說厭學是中國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病根,得厭學癥的學生比率相當高,因為我們的應試教育就是以把學生弄得厭學為最終目的。厭學的人容易喪失好奇心及探險精神,對學習采取工具主義與實用主義態(tài)度。學習要立竿見影,沒有長線求知的熱情,而知識的獲取往往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還有從行為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看,父母覺得抓住孩子的學習就行了,何必自己去學習以垂范呢?這就叫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用經(jīng)濟學術(shù)語叫雙曲貼現(xiàn)。對孩子未來的成長,不如對孩子眼前的分數(shù)那般重視,就使得我們只注重孩子做作業(yè)與否。父母并不在意自己不讀書的行為帶來長久的負面效果。
三、成為坐言起行的自我教育者
許多父母自身的閱讀能力與學習能力不容樂觀。你可以說父母都很忙,事實上一些能讀書的父母自己也很忙,這個借口的充分性值得懷疑。曾有一些父母說一個月讀一本書都困難,這反映出他們時間管理能力有相當?shù)膯栴}。會管理時間的人,每天抽出半小時或一小時閱讀,大抵是做得到的。每天生活都混亂不堪的話,自然沒有時間,其實問題主要在于他們沒把閱讀放在時間排序的重要位置。
如果你沒有時間單讀一本書,那么你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子在讀什么,你也讀什么。這種跟隨性閱讀,最大好處在于了解孩子們在讀什么,他們受什么影響,他們在思考什么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代溝及溝通困難,不至于出現(xiàn)雞同鴨講的難堪局面。
很多父母對體制內(nèi)的教育深感厭惡,便到處帶著孩子去找心儀的學校,這讓我敬佩。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沒有判斷力,遇著不少沒有真正教育能力的機構(gòu)與個人之騙,這讓我感到悲涼。父母如果是一個坐言起行的自我教育者,熱愛生活與學習,何至于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竄,而耗費無妄的精力與錢財呢?
這是因為當你努力去復述你所學到的知識,儲存記憶的神經(jīng)元之間的連接被增強了,這使得之后再度回憶起該知識變得更容易和更迅速。
不過,如果你沒有合適的分享討論對象,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去實現(xiàn)。即在你學習某項知識之前,先去發(fā)現(xiàn)一些關(guān)于這個課題的相關(guān)問題,并試著給出答案,答案的對錯無關(guān)緊要。
美國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學生試著去回答與接下來的幾周將學到的課程有關(guān)的一系列問題。然后,在期末考試時,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學習前曾經(jīng)回答過的問題的得分率比其他問題高出10%。
5、適度中斷反而能讓學習更高效
很多人認為,治療拖延癥最好的方法是,一旦開始一項任務就不能中斷,直到完成它為止。
然而,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要完成一項需要持續(xù)很長時間的學習任務,適度地中斷,學習效果反而更佳。
科學家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項研究,他們給參與者布置了一堆瑣碎的任務,比如填字游戲,等等。參與者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研究員不時地故意去打斷一下他們的進度。
之后,研究員要求這些參與者描述出所有他們被布置的任務的進行情況,然后發(fā)現(xiàn)他們記得最清楚的任務正是他們曾被打斷的那些。
所以,如果在學習過程中,適度地中斷一下,休息一會兒或去做點兒別的事,不僅會讓你的記憶力更強,還能激發(fā)自由的思考,消化我們所學到的東西,發(fā)展出新的idea。
更甚者,當你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點障礙,此時休息一會兒、或轉(zhuǎn)換到其他比較容易的任務,反而能夠幫助你自固化的思維和視角中跳脫出來,從新的視角思考這個問題。你的大腦可能很快就能浮現(xiàn)出問題的解決方案,當你不在思考它們的時候,大腦依然在運作,你的靈感反而會涌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被稱之為“mentalincubation心理醞釀”。
6、聚焦式重復訓練不是最佳途徑
如果你去上網(wǎng)球課,你的教練很可能會強調(diào)一個動作重復練習的重要性,比如一遍又一遍地練習一個反手擊球。
然而研究顯示,不同內(nèi)容的廣泛練習比聚焦在一個練習內(nèi)容上對學習效果的促進更大。
看看實驗,研究員把孩子們分為2組,訓練他們在蒙住眼睛的時候如何投擲豆袋。第一組只訓練投擲三步之遙的一個目標;另一組則有兩個訓練目標,分別距離2步和4步。
6次訓練之后,孩子們?nèi)繀⑴c測試,要求投向三步距離的一個單一目標。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組的表現(xiàn)更好,即便他們從沒有練習過距離3步的目標。為什么?因為在訓練過程中的變化性導致他們發(fā)展出更通用的“豆袋投擲”技能,這適用于任何距離的目標。
在訓練中加入多樣性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讓人為不可預期的情況做好準備,另外,多樣性訓練要求投入更多思考和努力,能夠大大提升訓練的效果。
如何在學校課業(yè)上運用這個原理?比如學習幾何,與其反復背誦勾股定理和重點考試題目,不如拓展思維,努力去嘗試與這個定理有關(guān)的各種類型的題目,以增強你對這個定理的普遍應用能力。
7、學霸的終極武器:“直觀”能力
一個優(yōu)秀的籃球運動員如何能夠迅速地做出正確判斷-如何去擊打飛速而來的球?在這一瞬間有如此多的信息需要大腦處理:這個球有多高?它運轉(zhuǎn)的速度有多快?它在旋轉(zhuǎn)嗎?這種近乎直覺的判斷能力背后的秘密被稱為perceptuallearning知覺學習。
知覺學習,是指發(fā)展“perceptualintuition直觀”,這是一種“快速判斷”的能力-它能夠幫助我們對環(huán)境做出迅速判斷,從繁雜的信息中分離出最重要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不重要的信息。
可以說,是否擁有“直觀”能力是菜鳥與高手的分水嶺。我們不是與生俱來就擁有這項能力,經(jīng)歷了足夠的訓練之后才能具備。
比如:一個新手機長往往會被飛機駕駛室里大量的撥鍵聲和儀器反應所淹沒。而有經(jīng)驗的機長,則已經(jīng)變成擁有直觀能力的專家,他的注意力能夠完全不受雜亂信息的干擾、迅速識別出儀器要告訴他的信息。這是因為通過長期的經(jīng)驗與訓練,他已經(jīng)對駕駛室的設備了如指掌,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應該去注意的,已經(jīng)變成他的直覺反應。
我們也可以在學習中通過刻意練習來塑建直觀能力,一旦擁有這種能力,我們對知識的記憶能力和反應能力-整體的學習效能-都將上升到一個極高的水平。
要做到這個,我們可以使用perceptuallearningmodules(PLMs)知覺學習模塊-即利用圖片或短視頻等刺激材料,來培養(yǎng)學生對某種知識做出最快速的反應。
比如,醫(yī)學院的老師給學生出示不同皮膚疹狀的圖片(這些在非專家的眼里很難一眼區(qū)分),然后要求他們迅速地判斷圖片中是哪一種皮膚疹病。經(jīng)過長期的此類訓練,學生們一看到癥狀圖片就能迅速“感覺到”正確答案,從而成長為擁有直覺判斷病癥能力的專家。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