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晨報 2011-11-28 11:55:53
學校旨在“因材施教”,而非等級化劃分,可這解釋擋不住爭議的洶涌襲來。“成績本位,扼殺學生自尊心”的質疑,不絕于耳。“分批了解情況”的做法,也被解讀為“人為地分等級,貼上ABC標簽”。那么,這到底是不是一種教育歧視的活標本呢?
中學按成績分批開家長會被指歧視
支持
無關因材施教缺少一視同仁
好一個“分級家長會”!諷刺的是,家長質疑,還擔心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校方卻表示是因材施教,不存在歧視。那么,差距為何截然相反?
校方給出的解釋是,開過的“優(yōu)等生家長會”,是“推優(yōu)入團”需要,才把成績好的學生家長請來溝通和征求意見;而對“暫時落后生”分學科分層次與家長進行溝通,主要是了解給學生所留的作業(yè)是否適當,孩子是否接受目前的教育方式,了解家庭教育情況和家庭環(huán)境等?偠灾,反正就是因材施教,并不存在歧視。
說得頭頭是道,可還是不能服眾。首先,“推優(yōu)入團”難道只是“優(yōu)等生”家長的事,與“落后生”家長無關?其次,了解“落后生”的家庭情況,為何不家訪?難道僅僅只是“很多家長不情愿”就作罷?可以說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只不過是自圓其說而已。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并非針對“落后生”家長進行溝通,而是根據(jù)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興趣和能力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如此驢唇不對馬嘴,何嘗不是自我狡辯?
說白了,“優(yōu)等生”家長優(yōu)先開會,“落后生”家長在后,可能是真實用意。換而言之,只關歧視,無關因材施教,甚至可以說,分級家長會分明就是赤裸裸的歧視。
但因材施教不是筐,歧視不能往里裝。所以,不能為了溝通而溝通,更不能按學習成績區(qū)別對待,或者說按成績來劃分層級群體溝通,必須做到所有學生及其家長都要一視同仁。(張亞莉)
延伸
多少功利的教育假因材施教之名
近年來,各種功利教育的自我辯解委實不少,但仍不外乎因材施教或是客觀原因。不能說這完全是教育者自欺欺人,至少從表面上,無論是西安某小學給差生發(fā)綠領巾“激勵上進”,還是無錫部分學校教師要求差生去醫(yī)院“測智商”,他們走的是“因材施教”的路,對學生區(qū)別對待,然后“對癥下藥”,辯證育人。只不過,這種“藥”沒有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而是成為當今中小學教育亂象中一個個令人羞赧的記錄。
“因材施教”畫虎不成反類犬,本來也沒有什么,但如果相關教育者拒不承認,甚至骨子里根本沒有意識或者反思自己推行的所謂的“因材施教”里無可辯駁的等級化、標簽化和歧視心態(tài),那這樣的教育發(fā)展下去就可能勾勒出一幅影響深遠的功利教育演化圖,對被“因材施教”的學子造成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和陰影,進而傷害平等教育。
實際上,“因材施教”早就成了不少功利教育者的不二借口。說“分級家長會”不存在歧視,不是功利教育,顯然不符合事實,只是不夠“典型”而已。先行開“優(yōu)等生”家長會,再與單科成績低的學生家長“溝通”,這種“非典型歧視”即便是情非得已,也畢竟不是“因材施教”的題中之意,真正的“因材施教”應是根據(jù)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興趣和能力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促使學生個體的成長更加完善。
如此看來,一些教育者口中的“因材施教”也就站不住腳了。(廖水南)
反對
談不上教育歧視別動輒上綱上線
綠領巾、紅校服接踵而至,恍惚間,我們儼然身處“歧視通行”的錯亂中。舉凡“差異化對待”的現(xiàn)實符號,都會讓我們加倍警惕,唯恐不平等的病菌發(fā)酵,貽害著教育肌體。所以,“三色本”甫出,就淪為輿論靶心,被不少人視作“教育歧視的產物”,備遭詬病。
而今,“分批開家長會”之舉,也難逃厄運;一經曝出,就跟“翻版綠領巾”對上號。它儼然是個獵物,滿足了許多圍觀者的“批斗欲”,成了他們虛無主義煽情的道具:連開個家長會,都不肯一視同仁;歧視病毒,已攻占了教育的每寸領地,加劇了教育病患……
“歧視焦慮”、公平饑渴,成了民眾心結。這無可厚非:在亂象充斥、公平元氣重傷的年代,人們久經創(chuàng)傷后,沒法淡定,而是多長了心眼,變得如履薄冰,提防著“狼來了”之禍。“疑事從有”、負面想象,是與自危感一起衍生出的“本能反應”。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