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晨報 2011-11-28 11:55:53
“分批開會”,就倒在了民眾的敏感過度中。書齋化的猜想,理所當然的推理,都在把“分批開家長會”當做鞭撻的靶子?刹乱晌幢貙賹,“分批開會”又有何原罪可言?
對成績略好者,發(fā)現(xiàn)特長;對暫時落后者,了解家庭環(huán)境。這套策略,其實很靠譜:不是每個人的天賦都不分上下,后附努力也各不相同,成績差異是“有教無類”抹殺不了的。既然差距存在,那么“各個突破”就無需苛責。我們總不能拿一把尺子,去量他們個性長短吧?恪守公平,也不是刻板地秉持“一律化衡量”,而是發(fā)掘他們長處、因勢利導。
或許,“分批開會”會讓學生有些難堪,讓家長略感不快。“成績遜一籌”,使他們生出“低人一等”的感觸來。換言之,灼傷了其自尊。但這是種價值誤區(qū),因觀念混沌造成,不是“分批開會”惹的禍。學生和家長理應價值糾偏,懂得考試成績的好壞,不等于機會的層次化分配,更不能跟人格高下掛鉤。(佘宗明)
評判
歧視明顯可見體現(xiàn)標簽效應
從本質上說,“分級家長會”是一種貼標簽的教育軟暴力顯現(xiàn)。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標簽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xiàn)標簽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簽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簽所喻示的方向發(fā)展。就“分級家長會”來說,顯然是把學生貼上“好學生”“壞學生”之類標簽的拙劣手法,其潛在的歧視性和排斥性明顯可見,不用多說。
個體美好人生的開始,掌握在教師手中,教育者應用耐心、充滿智慧的教育方法在兒童心中播撒智慧、寬容、自尊、平等的種子,而不是用歧視去傷害學生。美國全國專業(yè)教學標準署制定的優(yōu)秀教師知識和技能標準指出:優(yōu)秀教師熱愛青少年,一心撲在學生身上,承認學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稟賦并且著手使每個學生都學到知識。他們的成功在于相信人的尊嚴和價值,相信每個孩子內在的潛能。但是,“分級家長會”之下,我們看到事情正在走向反面。(朱四倍)
三言兩語
●分級家長會“是對個體尊嚴明目張膽的羞辱。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缺乏科學遠見,如果不善于今天就在兒童和少年的心中撒下數(shù)十年后會發(fā)芽成長的種子,教育就變成一種原始的照料,教育者也就成為沒有文化的保姆,而教育學就會成為一種巫術。"——韓風林
●很多老師竭力辯解,大吐苦水——績效考核,必須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對此,教育主管機構往往會說績效考核之必要,而學校夾在中間左右為難,老師們礙于各種壓力不得已而為之,于是,各種假“因材施教”之名的鬧劇也就接二連三上演了。——胡偉
●“理性不應成激情的奴隸”,可有些時候,我們偏偏掉進了“激情式批判”的陷阱,而忘了理性的審思。盡管歧視之害,已彌散在教育的眾多角落,但這不能抹消“因材施教”與“歧視”之別。我們草木皆兵了。——雨秋
●把“分批開會”看做公平的假想敵,很可能會傷害了另一種公平——因為講求“一刀切”式公平,學生失去了個性被發(fā)掘的機會。——鄭重前
●激情批斗,雖能享口舌之快,卻是聊增聒噪,無益于教育不公的紓解。——甘今
●羅素在《正義論》里說,自由社會不排斥“優(yōu)勝”,但不至于使弱者“劣汰”。公平就不是“一刀切”,倒是我們,敏感過了頭,動輒陷入“上綱上線”的泥沼,無法自拔。——楊海紫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